《水墨原形》 |
《水墨原形》
目录
前言
高名潞简介
中国画的历史与未来(上篇)
李华生
潘公凯/中国画可以推向世界
邱振中/水墨:作为生存的基点——以视觉的方式呈现思考
徐冰/关于《芥子园山水卷》/《天书》节选
谷文达
郭桢/水墨随想
王璜生/游与象/关于“水墨”的问题及提问
杨志麟/杨志麟致高老师信件
邓国源/追问自然——以视觉的方式呈现思考
张羽/水墨,一种仪式——对当代水墨的思考
张浩/问自己两个问题——关于《水墨原形》主题,参展艺术家张浩的回应
徐累/芥墨
冰逸/“精神化的物”——写给名潞
序言:
水墨有原形吗?
如果水墨仅仅是指一种媒介,那么它不过是为造型服务的材料,当和油画丙烯材料等同。但是古人“墨分五色”的说法,显然是对黑色的超越,企盼水墨是“精神化了的物”。在各种西式颜料充斥的今天,“墨分五色”的可能性还有吗?这到底是个技巧问题,还是境界问题呢?
如果说水墨是一种有两千多年历史的特殊画种,那么它必定应该保持着它从一开始就被界定的“气韵生动”的品质。但是,这个品质不会是画家在启笔之时就与生俱来的、水墨本身恩赐给艺术家的。但是,忽视“气韵生动”将是水墨艺术的灾难。每个时代都需要用艺术家和作品对“气韵生动”做出再解释。今天我们能做什么新的解释呢?
如果说水墨是个人情感心绪的直接抒发,那么“写胸中逸气”的道德境界是基本要求。春秋画家的“解衣盤礴”、唐代画家的“以头濡墨”和张旭的狂草一样都是精神状态的表征,都是水墨的“表情”。那么今日画家的水墨表情为何物?或者说我们还有水墨表情吗?
水墨和“大象无形”同根。但是,水墨的“象”不是“象征”。象征是内容和形式相加,或者能指和所指合并所生发的他者的意义。在“象征”之中,象不是自己。而水墨的象是水墨自己。中国文论虽有“赋比兴”,有人或以为其中的“比”就是象征。差矣!“比”乃“物物相喻”,此物和被比之彼物之间是平等的。而“象征”中,形象和象征对象之间有高低之分。“赋比兴”就像绘画中的“理识性”是互转、契合关系,不是西方抽象、观念和写实的绝对分离。而象征就是这个分离关系、或者主、客之间再现关系的一个重要方式。
于是,水墨是否需要观念? 水墨创造需要什么样的观念?答案是,如果引进观念,肯定是不能脱离水墨特质的观念。或者说,无论何种观念必定要和水墨气象本身相匹配,否则就是概念艺术的翻版。如果逼迫水墨表现服务他者的观念(无论社会的还是美学的),何必不用丙烯,而非用水墨宣纸?
如果说水墨是一种文化。那么水、墨、笔、宣纸、刻章、桌案、书房乃至画家的作画情状共同构成了一种仪式。这个仪式不仅仅是空间和物理的,也不仅仅局限在六尺桌案或者几十平米的房舍之内,这个仪式穿透艺术家的日常一切。这个仪式可能把行为、物和时空融为一体,从而超越了水墨的物质媒介的界限。水墨是一种诗化了的”格物致知”的文化,自我完善的文化,重良知的文化。特别是今天,在污浊世界里,让水墨还我清白!
当仪式找到了一个画家自己的、同时具备他人共享张力的样式依托时,水墨就找到了自己的“原形”。或者准确地说是“原型” (Prototypes),西方理论称为范式。中国当代水墨呼唤这个时代的范式,期待这个时代里真正个性的、创造性的水墨原形。时不待我,志者共勉!
《水墨原形》将探讨这些问题,将展望21世纪艺术前景和某些发展方向,将梳理20世纪以来的现当代水墨艺术的发展。特别是,将重点讨论中国当代水墨的现状,特别是个人建树问题,而非传统批判问题。
展览将邀请国内外在水墨方面探索多年、并有建树的艺术家参展。参展艺术家不但在实践创作方面,同时在理论方面也有自己的见解。因此通过展览和学术活动,推动相关课题的讨论。同时梳理中国几代艺术家在水墨艺术方面的创作历史。展览将出版画册。国际讨论会和研究论文将结集出版。
南京三川美术馆是国内少数非营利的民营美术馆,致力于21世纪中国文化艺术的创新和复兴。南京自古文人荟萃,人杰地灵,是中国文人文化的摇篮。也是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基地之一。所以,在这里举办这样的主题展览,无疑是最天时、地利、人和之选择。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