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名潞现当代艺术研究中心





高名潞现当代艺术研究中心
 
 
蔡锦奖学金颁奖仪式暨学术研讨会——部分获奖学生对话高名潞教授
2015年6月24日,蔡锦奖学金颁奖仪式暨学术研讨会在天津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学院举行,现当代艺术研究所所长、特聘教授高名潞与部分获奖学生代表进行对话。天津美术学院院长邓国源、天津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学院院长李志强、天津美院实验艺术学院综合艺术系主任曲建雄、天津美术学院教授蔡锦出席了本次颁奖仪式暨学术研讨会。

袁松(获奖学生):
老师们、同学们上午好,我叫袁松,是毕业班的同学,我介绍一下我的作品,第一个作品是《轮椅》,创作形式是一个电动装置,它的材质是遥控电机和轮椅, 这个轮椅主要是克里希特有一个作品,通过一个电动机来传动轮椅行走,首先这个轮椅可以在一个空旷的展厅里面,它可以扫描到周围的人,周围的人就是距离它最近的人,然后就会跟过去,这样来跟踪一个人,是在一种非常安静的状态下,当这个人在不经意的时候回头就发现它正在跟着他。第二个方案就是很多人遥控它,当做一个玩具一样,就是把象征着痛苦的东西的一个转换成一个游戏,这个作品的初衷是因为我的奶奶靠轮椅来生活。所以说轮椅对我来说印象非常深刻,电动的装置是因为在这种不经意之间去回头看,它可能和平时生活中痛苦和疾病的状态,突然一下就意识到他,同时用这种电动的装置,它可以通过传感器跟踪人,把作品一般的形式打乱,最早的作品大多都是静态的,而这个作品是它跟踪人,去找人,这样使这个作品的有效性得到更大的发挥。下一个作品是《台球桌》,台球这个游戏是一种多方向的游戏,它不像足球和篮球,当台球游戏这种规则打破的话,它会造成这一种混乱感,或者是一种更不能进球,不能达到某种目的,而这种效果很像我们现在毕业生的心理状态体现多个方向的,很难找到一个方向。我的第三个作品《电话亭》,这个作品最初也是有三个方案备选,首先是在一个空旷的展厅里面放着一个电话亭,我去外界来拨打这个电话,当然这个电话是可以接听的,当我拨打这个电话的时候,观众可能会去接,他接与不接也就是在测试他会不会与作品互动,如果接听的话我就直接与对方聊天,这样也就是作品去主动找人的一个关系,第二个方案是在两个不同的展厅里面,摆这两个电话亭,如果电话亭A和电话亭B都只能拨打对方的电话,这样就使我之前方案一的角色转换成观众与观众之间的互动。第三个方案就是通过两个电话,都拨通不同的号码,将它们开启免提,他们彼此是非常陌生的状态,同样也不知道对方是谁,但是他们可以进行聊天,我认为电话这种东西是新兴时代的一个代表,它可能是新兴时代越来越昌盛的一个象征,但是它看起来是在拉近我们的距离实际上却是把人与人之间内心的距离拉远了,通常见面不敢说的话而在见不到面的时候说出来,所以就想通过第三个方案来体现,两个陌生人他们不知道是谁给他打电话但是他们却能互相聊天,这样就发生了一些关系,在进行这个作品的时候,效果还不错,真的会聊天。这个是关于《气球》的一个作品,这个作品是一个正方体的盒子里面放着一个红色的气球,这个膨胀的气球紧贴着亚克力的盒子,从远处看视觉体现是一个红色的盒子,而从近处看是一个红色的气球胀满方形的空间,这种挤压和膨胀进行一个对比。这些是之前的一些作品,这个是在孙鹏老师课上的作品,是一个毛主席像翻了第一个模子,再翻第二个是用上一个翻出来的模子为基础,做出来的毛主席像,最后做到第十个的时候就已经看不出来上面是什么东西,鼻子嘴已经很模糊了,这个作品也是照手机,由第二个手机照第一个手机这样一次照,最后我们发现第一个手机的样子已经看不见了,它会有这种复制的语言而最后是一个模糊的状态,就像是在这个新兴时代我们看起来很真实,但是在复制后,我们认识是怎么样的,其实永远不可能做到像最初那样。谢谢大家。

高名潞教授:
袁松的作品比较好的一点在于他能抓住他所要体现的东西,他所选择的形象,所要表现的东西比较明了,简洁不嘈杂。比如《台球桌》这件作品,就拿台球桌改造,在简约当中渗透一种机敏,稍稍带有些幽默感,又让人觉得有点创意,整体来说带有些隐喻性,尽量表现得不露声色。因为我觉得有些人适合露声色,大声喧哗,有些人不适合,这就是张力。我觉得袁松在抓住自己的这个特点。虽然当代艺术强调观念性,但是一定不要把自己的观念强加于作品,要让它自然而然的去呈现,要把握好“自然而然”这个状态是非常难做的,但是如果把握了“自然而然”这种状态,就会越想越丰富,越联想越多,而不是艺术家告诉观众作品在说什么,甚至是一大批宣言式的解读。其实西方六十年代的观念艺术鼓动这个,因为那个阶段强调“语词”,对古典、对过去的再现的批判转化到用概念、用语句、用文字、用语词,所以直接放一句“What is art”在墙面上,这个对中国来说,甚至是今天的西方来说都已经不适用了,因为更多的强调隐喻性、虚拟性、自然化的东西,这是今天的趋势。

寿盛楠(获奖学生):大家好我是来自11级的即将毕业的学生寿盛楠,这是我和袁松围绕草图做的一次特殊展览,这是我们做的一个小标志。先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这个作品,叫做《梦录》,这个作品是一个枕头,它是一只白色的枕头,上面放着一只硬盘,硬盘里面都是我每天记录我睡觉时做梦时候的声音,其中有一些私密的话语在里面,我想做一个关于积累的时间性雕塑,或者是一个私密性雕塑,用一个无形的东西来放置记录着它,另一个无形的东西,因为这个硬盘上面也无意间有些字,就是“passport”,因为这个上面有一个关于梦境与现实世界的两个世界的一个过度的过程。我认为,这里展示了一个现代的,标有时代印记的信息时代的传播介质,一个信息源,它也是代表了这个时代。这是我做的的二个作品,一架钢琴桌,它是有一段历史,它是从一个云南的山区小学运过来的,它一开始上面什么都没有,我用修正液画上了一些琴键,最后才知道有Arduino这种交互性电子装置,我就把一些儿时的东西,通过这种科技手段进一步得与梦想靠拢,如果这个方案后续有所发展的话,可以给予灾区的或者贫困山区的一些小学一种音乐上面的引导,这是一些现场照片。这是我的第三个,一个作品模型,还没有完全得呈现出来一个作品,它是我自身的一种视觉习惯,另外这个想法的来源是《兰亭序》的第一个字,“永和九年”的“永”字,一个经典的字,我在看这个字的时候,总有一种断连顿挫的意味,其实书法只是一个平面性的结果,只是一种展示,它中间缺少一个记录过程,那就是它的一根轨迹,它在纸面上空形成一种线性运动,它有一定的调律性,顺势帮助我们带入一种情感。这是我所选择的唐朝的草圣张旭的一个《肚痛帖》的一个字,忽然的“忽”字,简单地说,就是想做一架过山车,不管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只要沿着这一条书法的过山车,就能够写书法,这也是一种线性的体验,一种更直观的一种交互。这是下一个作品,是钟,这个作品一看没有什么奇怪的地方,关键是我从西到东,第一个钟是按照世界时时间,第二个钟比第一个钟之间依次每个钟快三秒,然后第一个钟比最后一个钟是快一分钟,等于是把一个秒针给它延长了,让一个时间等待另一个时间三秒钟,然后把它拉长了、延续了,这是在南院自修室展示的图片。这是下一个作品,这是一个木马,木马的意思也是达达主义的意思,然后这是一个框架框住它,这表示它的一种红色的一种不屈性格。这个也是“No Touching”作品之中的一个,这是马格利特所画的一面镜子,这个线性框架上面也写着“No Touching”的字样,它的意思是不要让人去打扰它,但是我发现一个问题,观众会主动站在它面前,注视自己,当他的影像幻象出现在镜面上时,他已经与作品发生了互动关系,所以,有人说挺狡猾的。这是一只沙漏,沙漏里面装的粉末比较特殊,是我自身身体材料的一部分,就是我的指甲粉末,因为这个人体材料我觉得对于我来说是最直接的一种材料,比如说像头发、皮肤这些东西都是,这个是一个时间的累积过程,昨天很高兴地收到了前几天在报告厅做演讲的John的一个回信,他告诉我关于指甲,也有一些关于西方人的经验,因为我们中国,你可以看到比如说孔子像,他都是有留着长发长指甲的,西方人也有一种巫术的信仰在里面。这是下一个作品,是关于信息的作品,这是我翻制的第一张报纸,报纸的内容是关于美国的一些战争的事情,现场图,我想要用白蜡烛这种用来祭奠的材质,以纪念这种流逝的信息,这种信息主要采自于世界的十大报纸这些权威性报纸的内容,主要是战争、暴力、恐怖,还有残忍这些东西,因为我觉得我们这个时代太繁杂了,有这么一种东西值得我们纪念。

高名潞教授:盛楠的作品比较好的是他抓住了一个核心:时间,为时间注入一种历史性的东西,有些物,比如像是钢琴这件作品,来自学校的钢琴本身带有一种人文性,时间一旦与人文结合在一起就成了历史,历史本身是一种痕迹,如何在对这些痕迹的观看的过程中去体会、联想,这种人文性的东西形成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时间,抓住这个很重要。今后可以在“时间”这个概念上继续做一些延伸化的作品,比如像现在关注到的类似指甲、钢琴这些人文性、历史化的物,但是要特别谨慎的选择这些材料,尽量做得完美,而不是在数量上做得特别多。

任帅(获奖学生):大家好,我是11级的任帅,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我的毕业创作。我的作品的名字叫做万物生长——重生,我的指导老师是孙鹏。它的材料是汽车和丙烯颜料。灵感是有一天我在家门口看见有一些废旧汽车,我觉得它们无人问津,如果有一些想法把它们改造,它们就不会沦为废铁,由此产生了我的毕业创作。这次毕业创作是我对于大学四年生活的一次总结与归纳,也是我人生一次宝贵的旅行。这个作品是我之前作品talking to the Moon的一次升级。利用里面的一个画布元素将其放大,突出很浓郁的中国风。然后我想让它将其与西方的工业文明相结合。我参考的艺术家是林明弘,他是台湾的一个画布艺术家,他认为画布是他自身的一部分,他的理念是把私密空间公开化来把他的作品放大。作品阐述是将汽车上涂满画布图案。之前要把汽车表面打磨,然后上色。绘制的过程是一朵一朵绘制,因为与孙老师讨论,希望花朵绘制像一朵一朵生长在汽车上。每天绘制10小时以上。在5月18号在天津大悦城进行一些行为。我的作品分为装置、服装、行为三部分合成。这个作品三次登上报纸,还登上网络头条。这些就是我作品的一些过程。谢谢大家。

高名潞教授:在汽车上画花,一开始没涂红色,只画花的时候,我觉得挺有意思。因为汽车本来就是这个颜色。如果这个汽车走在这个街上,会出车祸的,因为它太杂,幸亏你是艺术家。所以说车本身的灰调子是有它的含义,你用的是波普把他移植上去,它是不能复制的,是一个标志,这个作品是一个自我表现的形式。观念性比较强,问题是,为什么让汽车和花布结合?其中有一层设计的含义,当汽车成为一种雕塑时,你穿着花衣服站在上面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在?你的作品现在是一个起步,所以我觉得你现在应该思考,更加深入的展开讨论这个问题。但是作为起步相当不错,如果不更加深入思考往下走的时候可能会出现问题。

任和(获奖学生):大家好,我是11级综绘的学生任和。这个是我一开始对于裂缝的认识,开始源于我在学校的路边走路时发现路边皲裂的土地,ppt上这些文字是我对于它最初的一些感受然,我对这个裂缝特别感兴趣,这些是我在不同的课上利用这一元素运用各种技法去尝试表现它,然后通过我的导师孙鹏老师的翻模课上有了一些改观和认识。翻模就是把一个东西翻模出一样的东西,然后我就觉得翻模怎么才能有意思?后来我就翻模了皲裂的土地,土地的裂缝是凹进去的负空间,从而翻出凸出来犹如阴刻、阳刻的的原理。之后我把作品给大家去看,大家觉得很臆想,并不知道是翻模的土地。之后我又翻模了一批皲裂的土地,通过两年来对于这一元素的研习ppt上灰色的字体是我之前的一些感受,有一些最初的感受逐渐的被我忽略、弱化。黑色的字体是我对于这一元素新的感受,然后就开始了我的毕设《罅幽》。罅,在中国的汉语里有裂缝的意思,还有隐含着嫌隙、瑕疵和缺憾的意思,然后这个幽字在中国的汉语里有隐讳、幽闭、昏暗、深邃、卑微、幽静、优雅的含义,这些是我在毕设之前一些粗略的草图和白天与夜晚的效果图,我又开始着手对申请的场地进行具体尺寸测量,选取最佳的尺寸之后就着手制作。这个《罅幽》因为大二的时候翻模的比较侥幸,土质比较适合。当我后期制作《罅幽》时才发现土质是有很高的要求的,图片是我从各个地方取土试验有黄土、沙土、胶泥土、盐碱土拿每一种土进行单个尝试来观察他的裂缝的开裂的尺寸与大小。还包括他的水分的比例,最后得出有些土质是不开裂的或是开裂程度不符合要求。后来我又按照比例混合进行实验得出相应最佳的混合比列。之后是我对荧光材料的实验购买了许多的荧光粉进行实验它的荧光性。开始做小的模型进行拼贴得出的ps效果图特别密集恐惧症这个方案被淘汰,之后我就打算制作一个符合我作品尺寸6米x0.9米土池子。失败了三次总结原因归结水、风和阳光的因素、还有石膏粉的因素。我之前试验过国产石膏粉因为吃水性大不宜凝结、易碎,故此我选用医用的石膏粉,它的瓷度比较高。但由于比例问题和尺寸过大也会容易碎裂,我又添加了背板他整个一共有10块最后来进行一些修补和调试,这个是在申请场地的白天的效果和晚上的效果,这张是在美术馆打开射灯的效果,由于美术馆不是很黑所以晚上的效果不是很强。

高名潞教授:任和的这个去年(2014年蔡锦奖学金作品展)我也见过这件作品。这个作品其实就是把一种微观的东西美学化,微观东西美学化古亦有之。就如同陶瓷的裂变,裂变实际上就是这个,但是如果表面上从你这个作品最后呈现的把一个缝隙把一个裂变纹怎么样充分的视觉化来展示给公众,让人从当中无论认识到它的哲学性,还是看到他的美,这个我觉得是很有价值的。它这个过程当中这种细微的过程花费了很多很多的投入,所以最后这个结晶实际上不太容易,里面有很多的艰辛。让我回想起来其实80年代的中国现代艺术展其中一件作品,有一位艺术家叫徐累,画中国画的。徐累是个南京的艺术家,他在现代艺术展中展示了一件作品,街道柏油马路的一条裂缝用宣纸用墨拓印就像拓片一样拓下来,然后裱成一个长卷,基本上和你作品后面的板子的一样长。所以说对某种裂痕,这样一种不完美性或是这种不完美性这种缺陷它是人类的某种心理、社会还是生命本身的一种特别的关注,这种关注是一直都有的。回到蔡锦老师早期的芭蕉系列,其实也是关注到生命当中的一种面临死亡、走向死亡,但死亡当中一种生命的循环、再生的,我觉得这些东西都是非常好的主题,所以我觉得你这个作品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你现在当然主要是泥,我觉得你现在把它找到一种创作方法和自己的方式,可以把它带入更深的思考甚至有一些微观的美学化,这个美学化是不是再运用一些人文和历史更容易打动人心,让人看到有一种非常深沉的震撼。还可以更尝试地思考融入其他的东西,这个系列还可以做但是还要思考其他的一些可能性。

丁宣政(获奖学生):一开始受影响的是美国超写实人物画家CHUCK CLOSE,后来又看到GOTTFRIED HELNWEN(戈特弗里德.赫文)的画。对他的一些充满暴力的创作,令人自怜、无法呼吸以孩子的伤口,儿童和成人的扭曲面孔,巨大空旷的荒谬以及怪诞空间的组合,来向人们传递其中独特的信息,用画笔来揭露人性,作品本身已不再是单纯的写实,而是注入画家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类的看法。我在创作这两幅作品的时候也深深思考了这个问题,不能完全复制照片,第一幅作品是一次偶然间得到的想法。一开始我想摆一个特定的姿势,但是试了几次以后,发现效果并不是很好,都不是很自然。就在这时,她的偶然扭头,不经意间打动了我,我当即就记录下了这一刻。所以有时候,我们往往想得会很完美,可是我们总是忘了自然,艺术源于生活,生活给了你什么,而什么又是让你有所感触的,我们不能做一个麻木的人,假如连身边最熟悉的事物都关注不到,那还谈什么艺术,所以我想,一些艺术创作中技术固然很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去完成我们想要表达的东西,但它并非是主要的,对生活、社会以及那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的认识才是最为主要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情去打动观众而不是技术。

高名潞教授:抓住的点其实是把瞬间怎么样延长,一个形象,一个女孩,不管是画的还是拍照,瞬间的,把我们人类很大的一个问题带入进去思考联系非常大的一个东西,所以这个难度是很大的,很多艺术家,很多大师,著名的艺术大师李希特的作品就好像一个照相,一个集体照,我们都站在那儿,“啪”一照,照完以后他这个一瞬间就把历史、战争或者是痛苦等等带入进去,这个是难度非常大的,所以当代艺术是很多人想解决的东西,而且目前很多批评家,理论家,哲学家思考什么是当代性,当代性的概念也就是过去大概十五年才有特别兴盛的这么个话题,其实当代性是后现代主义以后特别关注的一个热点,从大的角度就是一个瞬间,现在这个当代性,为什么在后现代这个时候强调这个问题,考虑到全球化,不同区域不同历史,比如中国有这个几千年的历史,到了中东、非洲它的每一个区域、每一个民族它的历史的长度以及历史的表象,但是在这个时代,大家都共生存在,都被绑在此时此刻,当下的此时此刻。此时此刻就是所谓研究当代性的丰富性,就是我们谈到瞬间的延长、瞬间的深化,都是跟当代性有关的。为什么李希特的作品好像看着没什么太了不起,一张类似照片的东西,为什么被那么多的人关注,其实就是刚才所说的当代性,大家对当代性的看法,怎么样的展示当代性这个意义,通过一个事物的形象,通过当下一个片段,所以你现在这个作品放在这个情景当中也是感觉到这么样的东西,想从女孩这个瞬间后面的丰富性、社会化带入进去,想法是很好的,是个大课题,所以我觉得你还可以继续的探索,可是在探索的过程当中尽量要摆脱,比如说李希特这样的大师,他们的影响,要找到你自己语言。

高名潞教授总结:看了几个同学的介绍,我觉得每个人都很有想法,而且总的来说每个人的想法都能够集中到一个兴趣点上,这个很重要,因为我们都是从年青人过来的,年青的时候,会对很多东西都特别感兴趣,所以你要学习、参考特别多特别是这个时代的东西,参考的图像、信息更多的时候,反而会困惑,反而会不知道你要寻找哪一条,找到哪个点去往下走,其实我今天看到的介绍,首先感到的一点是他们找到了一个自己特别有兴趣的关注点,而这个关注点是一个能够把它转化成一个形象的东西,当然这个形象它不仅是一张画,或者是一个什么样的物体,是一个传统的艺术的那样一个艺术的媒介,而是会像当代艺术的东西,它可能会是一个电话,打台球的案子,或者是一个这个汽车,缝隙等等,刚才最后一个同学,他那个一个女孩子的图像,但是不管你用一个什么样的媒介和参照物,和现实当中的形象,关键是你想要表达的是什么,你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在当代艺术中是特别重视的,因为,它不仅仅是让你去看,同时还想让你去想,这点是当代艺术从六十年代以后,过去的半个多世纪特别突出的一个特点,这个特点实际上,通过我们整个看这个当代艺术的地势的话,也就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人类的在艺术方面的,把自己的主体性观念看得越来越重,所以当代艺术,当然,说的这个当代艺术主要是从欧美,然后一直影响到我们过去三十多年以来发生的现状,这个问题一会儿我们放到后面再简单地谈一谈。
 
“中国霾”专属色遴选命名启动仪式
逆向生产——一种前卫介入社会的文化方案
“东西方文化下的抽象艺术”讨论
任戬、杨志麟等艺术家与高名潞对话“意派”与设计
性别与多元文化空间
进行时论坛--“性别与多元化空间”
李占洋研讨会
进行时论坛——关于“意派”与“物派”的讨论
进行时论坛--女性艺术的终结还是开始
《中国当代艺术史》获得第十二届华东地区书籍设计双年展中的封面设计一等奖
《中国当代艺术史》,高名潞著,上海大学出版社,2021年3月第一版
高名潞:没有线条的历史
《水墨原形》
《中国20世纪艺术中的整一现代性与前卫》
《墙》韩文版
《意派——世纪思维》
《意派论: 一个颠覆再现的理论》
意派抽象三十年
“远行•回归——孙晶作品展”8月18日在势象空间开幕
中国公寓艺术1970s—1990s (1)——后文革的边缘艺术生态
意派:中国‘抽象’三十年
“意派”——中国抽象艺术三十年观摩展
“无名画会”回顾展
墙:中国当代艺术二十年主题展
“意原:中国抽象艺术-80年代至今”
五位中國女性藝術家(蔡锦、崔岫闻、何成瑶、孙钧钧、肖鲁)作品展《心塵》
意方 极多之比
高校讲座
蔡锦奖学金颁奖仪式暨学术研讨会——部分获奖学生对话高名潞教授
中国当代艺术史方法论的思考和创新——高名潞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讲座
学术研讨
与“无名画会”艺术家座谈
“水墨原形与水墨趋势三川·2012当代艺术研讨会”
“当代艺术史书写”国际学术研讨会
印度举办当代艺术峰会
GAO MINGLU CONTEMPORARY ART CENTER © 2009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高名潞现当代艺术研究中心 京ICP备09056268 隐私权